欢迎访问徐州市三级口腔专科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创卫专栏

阅读数(12810人)

“创卫”应知应会——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指导手册(66条)

发布于:2014年2月18日  

第一章   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对什么是健康给出了明确答案,并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使健康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完整的健康概念应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体格健壮,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感。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能恰当地评价自己,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生病,也不可能不遇到一些心理问题。身体上的疾病,可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人的社会活动,长期的心理压力又有可能引发身体上的疾病。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当遇有紧张、压力等负面情绪、情感,以及对生活、工作环境暂时不适应时,采取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松弛压力,缓解负面情绪,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  

影响健康的因素广泛存在。既有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也有人们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因素。如水氟含量过高,会引起氟中毒;过多地照射紫外线会增加发生白内障和皮肤癌的风险;吸烟可导致肺癌和多种慢性疾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去预防疾病,获取健康。例如,禽流感、腹泻、手足口病都可以通过洗手来预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就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预防为主越早越好,选择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重要途径。  

提高每个公民的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比如,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使用卫生厕所,不向河道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倡导良好的行为方式,多一份对他人的理解,多一份对环境的关注,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既有益于公民自身的健康,也是尊重他人健康权利的具体表现。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  

(1)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做到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坚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少吃油脂高、过甜、过咸的食物;每天定量饮水。这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食用5种以上的水果和蔬菜以预防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在内的一些慢性疾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为平衡膳食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意见。  


                                          

第五层: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至30克,食盐不超过6克  

   

第四层:每天应摄入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克至50克  

   

第三层:每天应摄入鱼虾类50克至100克,畜禽肉类50克至75克,蛋类25克至50克  

   

第二层:每天应摄入蔬菜类300克至500克,水果类200克至400克  

   

   

第一层:每天应摄入谷类薯类及杂豆食物250克至400克,水1200毫升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宝塔  

   

(2)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指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量的大小适合个人的身体状况。适量运动不但能保持健康的体重,降低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而且还有缓解精神压力、调解心理平衡、改善睡眠的作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健康人可以根据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的强度,一般应达到每分钟150~170(次)减去年龄为宜,每周至少运动3次。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  

(3)戒烟限酒  

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包括60多种致癌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烟的人,无论吸烟多久,都应该戒烟。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良好状态。有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有助于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这是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对健康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违背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人的大脑和身体其它各脏器就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因此,每个人都要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则、张弛有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睡眠和经常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习惯。  

有规律的睡眠对维护健康非常重要。一般成人每天要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都不利于人的健康。睡眠时间不足可使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还会影响人的新陈代谢,加快人的衰老;睡眠时间过长对人体有害无益,它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并会增加心脏、肺和血液循环的负担,增加心脏病和脑血管栓塞的风险。  

一般来讲,睡眠质量最高的时间段是晚上10点至凌晨4点,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获得深睡眠。所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能够保证睡眠的质量。  

5、吸烟和被动吸烟都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余种化学物质,包括60多种致癌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烟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可引发肺癌、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白血病、宫颈癌等多种癌症以及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白内障、性功能勃起障碍、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提高6~13倍,死于冠心病的风险提高2倍,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提高12~13倍。烟草烟雾不仅损害吸烟者的健康,也威胁着暴露于二手烟环境的非吸烟者;被动吸烟导致患肺癌的风险升高约20%,患冠心病的风险升高约30%。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2%。吸烟导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2008年2月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指出,“烟草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最大而且是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高达50%吸食者死亡的唯一消费品”,吸烟没有安全剂量,吸入的每一支烟都会损害健康。吸烟者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35岁以前戒烟,因吸烟引起心脏病的机会可降低90%,59岁以前戒烟,在1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仅为继续吸烟者的一半, 即使年过60岁戒烟,其肺癌死亡率仍大大低于继续吸烟者。  

戒烟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你找回健康。戒烟3个月后,肺功能得到改善;戒烟1年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降低50%;戒烟5年后脑卒中的风险恢复到不吸烟者的水平;戒烟10年后肺癌的发生率仅为持续吸烟者的30%~50%;戒烟15年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变得与不吸烟者一样。  

由于尼古丁会导致成瘾,所以戒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恒心和毅力。但是,吸烟者只要有戒烟的动机,并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技巧,就能做到彻底戒烟。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根据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从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保健食品不能治疗疾病,所以,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食用,所以,保健食品也不能代替食品。如果有了疾病,应该首先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切不可有病不就医,病急乱投医,有病不吃药,病急乱吃药,更不要听信不实的,甚至是虚假的广告宣传,以免贻误治疗时机,酿成严重后果。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环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例如某些癌症、某些慢性中毒等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利,在空气清新、水质良好、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活动能够增强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或环境污染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953年日本的水俣病,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泄露事件都是世界著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严重公害事件。2005年发生在我国松花江水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给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人人都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求卫生的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丢乱弃废旧电池,慎用洗涤剂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节约水、电、煤、煤气、天然气、石油和木材等社会资源,以积极的措施保护环境免受污染,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的科学发展。  

9、献血助人利已,提倡无偿献血。  

输血是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它在临床救治病人的生命中,发挥着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血站自愿、无偿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实行无偿献血,不仅能保障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保证输血安全,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它还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济行为,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科学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有4000~5000毫升血液,其中80%左右在血液循环系统内流动,20%左右在体内贮存用于补充。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时,采集的血液量通常为200毫升,仅占一个人全身血液总量的1/20以下,不但不影响健康,还能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  

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公民献血时,一定要到国家批准采血的血站献血。同一个人,两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个月。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正常人的血压、体温、呼吸、脉搏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使健康受到损害。  

(1)血压  

健康成人理想血压值,收缩压应该低于120毫米汞柱,舒张压应该低于80毫米汞柱。收缩压达120~139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达80~89毫米汞柱时,称为血压正常高值。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应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没有情绪激动、紧张和运动等因素刺激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就应当请医生诊断是否患了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往往毫无感觉,悄然起病,因此,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血压1次。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及早发现高血压病,并且采取及时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预防或者推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限盐限酒、适度活动、劳逸结合、保持心理平衡是防治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  

诊断、治疗高血压病必须由医生进行。  

(2)体温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固定的,一天之内的波动范围一般不会超过1℃。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3~37.2℃,腋下温度为36.0~37.0℃;直肠温度为36.9~37.9℃。老年人体温略低,月经期前或妊娠期妇女体温略高,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略高。测量体温通常是使用体温表测量腋下温度,所以,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腋下体温。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及各种体腔内出血等。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过久暴露于低温条件下等。  

冬春季节经常流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往往伴有发热症状,而且有传染性,应当在发热门诊就诊。  

(3)呼吸  

一次呼气、一次吸气合起来称为一次呼吸。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次数为16~20次,新生儿每分钟呼吸35~44次,1~5岁儿童每分钟呼吸25~30次,6~9岁儿童每分钟呼吸20~25次,10~12岁儿童每分钟呼吸18~20次。  

成年人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24次称为呼吸过速,常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情绪紧张、运动、妊娠、劳动及过度肥胖也可使呼吸加快。成年人每分钟呼吸频率低于12次称为呼吸过缓,多见于颅内高压、麻醉药过量等;睡眠、屏气时,也可使呼吸减慢。  

(4)脉搏  

脉搏是指动脉血管每分钟的搏动次数。脉搏的快慢受年龄、性别、运动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正常成年男性在安静的情况下,脉搏为每分钟60~80次;女性稍快,为每分钟70~90次;新生儿为每分钟90~120次;6~9岁儿童为每分钟80~100次;老年人脉搏较慢,为每分钟55~60次。通过测量脉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关患者全身状态及血液循环功能的情况。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搏搏动较快,休息和睡眠时搏动较慢。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注射(打针或输液)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医疗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给药方法,注射的目的在于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率。但是并非所有的药物都需要注射,有些药物注射吸收效果反而不如口服给药,某些药物注射引起的过敏反应还可能导致迅速死亡。从医疗原则上说,注射只用于药物口服无效者,病人有呕吐、进食困难或意识障碍,以及因急症或病情需要者,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注射。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做到:遵从医嘱,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不安全的注射可能导致血源性感染。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针头、注射器可能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和别人共用注射器针头、针管、输液管都有可能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注射器的细菌污染还可能导致败血症、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细菌性感染。  

避免不安全注射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液和输血之外,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注射时还必须做到每一个人每次注射时都必须单独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消毒的注射器针管、针头、输液管,不能只换针头不换针管。  

患者在接受注射治疗时要监督医务人员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同时,不要擅自到不正规的诊所接受注射治疗。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影响劳动者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性外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保护劳动者免受不良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危害,是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主要保障措施包括:用人单位必须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中必须告知劳动者其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必须按照设计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程度进行监测、评价与管理;必须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对由于工作造成的健康损害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应予积极治疗和妥善安置,并给予工伤待遇。劳动者要知晓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应有的健康权益。  

一般来讲,认定职业病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该疾病应与工作场所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密切相关;二是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的剂量(浓度或强度)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三是必须区别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病因所起的作用,而前者的可能性必须大于后者。凡由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统称为法定职业病,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被界定为10大类115种。确诊患有法定职业病者才能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提出了预防职业病的职业卫生要求,规定了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如劳动者有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的权利。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定期体检、离岗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时刻不忘预防安全事故,同时,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紧急救护知识和安全知识,以备急需。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疫苗指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它能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就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人体输入“灭活”的或丧失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或是病原体的抗原性物质,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某种疾病的特异的抵抗力,使被接种者对这种病不感染或感染后不发病。预防传染病,尤其是对目前尚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如乙肝),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预防接种的效果与接种起始时间、接种间隔、接种途径、接种剂量等均有密切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因故错过接种的要尽快补种。  

目前,预防接种的疫苗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我国目前向儿童免费提供的一类疫苗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对疫区特殊人群提供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和炭疽疫苗。从2008年开始,国家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是一种含有生物活性的制剂,接种到人体后会发生注射局部红肿、体温略有升高、出现轻微皮疹等现象,均属正常的接种反应,一般1~2天就会恢复。只有极少数儿童会发生异常反应,遇有这种情况,只要及时就医,不会出现严重后果。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成人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并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结核杆菌能侵入人体各个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因此,肺结核病最为常见。只有痰中带有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才具有传染性,所以,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排菌肺结核患者是最主要的结核病传染源。  

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大多是通过与肺结核患者的接触而引起的。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飞沫的空气,结核菌就会进入体内,如果此时抵抗力低或结核菌毒力强就可能得结核病。因此,预防肺结核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发现结核病患者。接种卡介苗,主要是为了预防新生儿发生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等。  

为了预防结核病,平时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工作、生活场所要注意通风;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或手绢捂住口鼻;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应当积极治疗,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应佩戴口罩。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早期诊断可以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传播他人的可能性。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午后发热或长期低热,面颊潮红、盗汗(通常是入睡以后开始出汗,醒来以后出汗停止或明显减少)往往是肺结核的一个重要的可疑症状,如果经过抗感冒治疗2周以上无效,或同时咯血或痰中带有血丝,就极有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肺本身没有痛觉神经,所以不会疼痛,如果出现胸痛,则表明病变可能已经侵犯到胸膜。  

确诊肺结核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用显微镜在痰中查找结核杆菌。如果痰涂片阳性表示患者正在排菌,是一个传染源,需积极治疗。  

目前,我国已经对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实行免费检查,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药物治疗。有肺结核症状者应该到当地专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接受彻底治疗。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坚持正规治疗,完成规定的疗程是治愈肺结核病的关键,一般经过2~3周的正规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的传染性就会大大降低。  

依靠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现代治疗肺结核病的最主要的方法,用药原则是早期、合理、联合、规律和全程,并以不住院化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都是辅助治疗。因此,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全程、按时、按量服药是治愈肺结核病的最重要条件。  

抗结核药物的服用需要坚持6~8个月,治疗期间不能中断用药,服药后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找医生处理,也不要自行停药。如果抗结核治疗中断或尚未完成,患者肺中的结核杆菌可以存活并繁殖,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引发耐多药结核病,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能就不再起作用。因此,各地结核病防治机构目前对结核病人一般都采用“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简称DOTS)”,也就是说,结核病患者的每次服药都要在医生的直接观察下进行。  

原则上,患者在治疗满2个月、5个月、6个月(复治患者8个月)后,应按期将夜间痰和晨痰送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复查,以便根据痰检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病死率极高。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引发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感染乙型肝炎后,肝脏分泌消化液的功能会被损害,病情严重的就会死亡。乙肝的流行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是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的高流行地区,在一般人群众中的感染率约为3%。  

艾滋病、乙肝、丙肝可以通过性接触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输入了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移植了感染者的器官或组织,皮肤和粘膜的破损伤口(包括肉眼看不见的破口)接触到感染者的体液,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和剃须刀、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被病毒污染的针头意外刺伤,都有可能造成传播;已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的母亲还可以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幼儿。  

艾滋病和乙肝、丙肝只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不会通过空气、水或食物传播,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通过一般社交中的接吻、拥抱、咳嗽和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乙肝、丙肝患者或感染者进行一般接触,不会被感染。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统称为“四害”,能够传播多种疾病。  

蚊子叮咬可以传播乙型脑炎(乙脑)、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苍蝇可以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等疾病。其中,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预防接种可以有效预防此病;疟疾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疟原虫,它可以随蚊子的唾液注入人体,预防疟疾的方法主要是灭蚊、治疗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用蚊帐、驱蚊剂等防蚊,也可服药预防;登革热是经蚊子叮咬传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预防的主要方法是防蚊灭蚊。  

老鼠可以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其中,鼠疫是由老鼠、旱獭等动物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如果跳蚤叮咬了患有鼠疫的病鼠再去咬人,就有可能将鼠疫传播给人,预防鼠疫的主要方法是发现病鼠后要及时报告,封锁疫区,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是接触过感染鼠的粪尿或曾在感染鼠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过生产劳动,典型症状是“三痛”、“三红”,即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红、颈红、胸红,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要及时报告,患者要积极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受感染的猪或老鼠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钩端螺旋体。在抗洪救灾、收割水稻的过程中,人有可能会接触到疫水,这时,钩端螺旋体就会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从而引发人的钩体病。  

苍蝇、蟑螂可以传播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病等多种肠道传染病。  

防治“四害”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净化环境、消除和控制“四害”孳生地以及直接诱杀等。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水平的关键。  

及早发现和治疗癌症的关键是要高度重视癌症的早期危险信号,其中可以自我观察或者感觉得到的癌症早期危险信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乳腺、颈部、皮肤和舌等浅表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逐渐增大的异常肿块;  

(2)体表,尤其是足底、足趾等经常摩擦部位的黑痣和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色泽加深或变浅、脱毛、瘙痒、渗液、溃烂等现象;  

(3)吞咽食物时的哽咽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食管内的异物感,这些异常感觉和症状有进行性加重的现象;  

(4)皮肤或黏膜上的溃疡经久不愈,并有鳞屑、出血和结痂等现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伴有逐渐消瘦、贫血等现象;  

(6)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形,带血或黏液;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耳鸣,听力减退,鼻出血、鼻咽分泌物带血和头疼;  

(9)月经期外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自我检查、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身体存在上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癌症患者应高度重视综合康复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的复查是癌症患者康复的5项基本原则。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如合理膳食可以预防乳腺癌、结肠癌、食管癌和胃癌;不吸烟(包括不吸二手烟)可以预防肺癌、口腔癌、胃癌、胰腺癌、喉癌、膀胱癌、肾癌、白血病、肝癌等多种癌症。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心肺复苏主要用于心脏性猝死等危重急症以及触电、淹溺、急性中毒、创伤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是最重要、最普及的急救技能。  

心肺复苏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恢复病人的呼吸和心跳,以挽救伤病员生命。如果能在心跳、呼吸停止4分钟内,立即在现场给于有效、正确的抢救,则患者的存活率可以高达50%。心肺复苏有4个步骤:  

一是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畅通。使患者平卧,迅速清理口、鼻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痰液、血块或泥沙、假牙等异物,松开衣领,使患者头部充分后仰,这样可以使患者呼吸道处在平顺畅通的状态,气体容易进出。开放气道的方法是将施救者的一只手放在患者的额头上往下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患者的下颌骨(下巴)上往上举,使患者头部后仰,气道得以打开。  

二是在开放气道后,立即采用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施救者用自己的嘴包严并对着患者的嘴吹气,使患者被动地呼吸,达到“肺复苏”。  

三是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术。使患者平卧在木板床或地板上,施救者站或跪在患者的一侧,将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的中下段,另一只手的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并借助施救者体重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冲击性按压,速度为每分钟90~100次。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吹气必须协调进行,一般是每吹一口气按压心脏5次,如果施救者只有一人,则可以先吹2口气,然后按压心脏15~30次。  

如果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进行30分钟后,患者仍毫无反应,现场抢救可以停止。  

四是如果发生心脏骤停前的瞬间出现心室纤颤性颤动,施救者应采用胸外叩击法或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进行施救。胸外叩击的方法是:施救者将手握成空心拳头,在患者胸部的正中处用力叩击1~2次,心跳有可能恢复,如叩击无效则施用胸外心脏按压来施救。  

目前,我国一些国际机场、重要的公共场所已经配有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经过培训的民众都可以用来施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特征:  

(1)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并能恰当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2)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能够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  

(3)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心理卫生问题普遍存在,每个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0~3岁的婴幼儿由于养育方式不当,往往会带来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差、情绪行为不良等心理卫生问题;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多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学龄儿童和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性心理发育以及行为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焦虑、学习困难,不能较好地适应学习环境、自伤自残、鲁莽冒险、恃强凌弱、网络成瘾、吸烟嗜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贪食厌食等;中青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往往与工作和家庭相关,多表现为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就业和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婚姻危机、子女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等;中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和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此外,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时可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卫生问题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调适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都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解决心理卫生问题。  

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者,应及时劝告或送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咨询、检查和诊治。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治疗。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病人、精神疾病患者、残疾人都是疾病的受害者,都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关爱和帮助,不要把它们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这不仅是预防、控制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要鼓励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病原携带着和病人与疾病作斗争,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接纳他们,不让他们感受到任何歧视,同时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要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病人的家庭成员要积极帮助他们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对残疾人和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不同于普通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型,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甲型流感。流感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在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  

流感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给他人,也可通过流感患者、隐性感染者使用过的或被流感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  

流感的症状主要是突发畏寒、发热,伴有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严重的可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并可引起死亡。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重要措施。患者出现流感症状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被怀疑得了流感的人应采取隔离措施,不住院的流感患者外出时应戴口罩,防止将流感传播给他人。  

在流感流行前接种和流感病毒匹配的流感疫苗,可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对付流感病毒的侵犯,是预防流感、减轻流感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儿童、老人、准备怀孕的妇女以及慢性病患者最好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农户家中常存有农药,如果存放不当,容易发生误用误服,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农药等有毒物品不要存放在人、畜、禽经常活动的地方,更不要存放在小孩子可以够得着、拿得到的地方。农药等有毒物品存放的位置要固定,最好能上锁。农药等有毒物品不能与粮油、豆类、种子、蔬菜同室存放,以免发生误服中毒事故。已失效的农药应当妥善处理,切不可乱丢乱放,以免污染食物和水源。  

家庭储备的常用药品要科学合理、分门别类地保存,内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别存放,无关物品,特别是农药等危险物品不能与药品混放。要保持药品包装的完整性,字迹要清晰,药品与包装不要张冠李戴,随意利用空药瓶装药品,以免造成误用误服。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正确服用或使用药品,不要服用或使用过期、变质的药品。  

一旦家中有人发生药物或农药中毒,在送医院或者救护车到达前,家属应立即采取一些急救措施来减轻症状,挽救生命。如果是口服中毒,应尽早进行催吐。简单的催吐方法是用筷子或手指触及中毒者的咽喉部,刺激呕吐。但是中毒者出现持续抽搐、服用了强腐蚀剂或者患有心脏病,千万不能催吐。如果是皮肤接触毒物中毒,应当立即脱去患者身上的染毒衣物,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皮肤、毛发、指甲、眼睛等部位。如果是吸入性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移出有毒场所,并解开患者衣领,保持呼吸道畅通。  

在把中毒者送到医院时,要把确认的中毒药品或农药及其说明书、包装盒一并带上,以便帮助医生能够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抢救措施。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创伤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旦出血过多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学会一些简单的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的方法和知识很有必要。小的伤口只要简单包扎即可止血,对于较大、较深的伤口可以压迫出血处上方血管止血,例如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等。  

指压止血法就是用手指必要时用手掌或拳头把从骨头表面经过的动脉血管压住,阻断血流。这种方法效果快,但不能持久,只能作为一时的应急方法,随后再采取其它的止血措施。  

加压包扎止血法就是用消毒的纱布或干净的毛巾、手绢、布料等垫盖住伤口,然后再用绷带、三角巾将其紧紧地包扎起来。  

如果是动脉大出血,则可以用止血带压住出血的血管,阻断血流。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橡皮管等具有弹性的管带,也可以用绷带、三角巾等棉织软物,但绝不能用塑料带、铁丝等物品。止血带止血只能用于四肢动脉的出血。止血带止血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只能半小时至1小时,以免造成肢体组织坏死。  

在对骨折伤员进行急救时,在搬移前应当先固定骨折部位,以免刺伤血管、神经,不要在现场进行复位。在对开放性骨折进行急救处理时,要注意伤员的整体状况和身体其它部位可能发生的损伤;在对脊柱损伤的伤员进行搬运时,一定要保持伤员脊柱的平直,搬动时最好有3~4个人,其中3个人并肩站在伤员的一侧,分别托住伤员的肩部、臀部和大腿,另一个人用双手固定住伤员的头部,并协调一致地将伤员放在硬质担架、门板或木板床上,并固定好伤员的头、胸、腰、臀、大腿、小腿和足部,再转送到医院去。  

   

第二章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手是人体表面最容易遭受污染的地方,因此,手也是传染病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物之一。手的清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带有病原体的手可通过握手、接触扶手等途径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也可以通过触摸自己的口、眼、鼻将病原体带入体内造成感染。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每个人都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制备食物前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钱币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先洗手,并且要用清洁的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洗澡能加快皮肤和肌肉的血液循环,消除人体疲劳,能够洗掉积汗和污垢,促进排汗,进而能够保证皮肤有效地调节体温,有利于皮肤的“呼吸”功能,预防皮肤发炎、长癣。洗澡水的温度以保持在38℃度最为适宜,最好不超过40℃度  

洗头、洗澡和擦手的毛巾,必须干净,并且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否则容易感染沙眼、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接触性传染病;也不要与他人共用浴巾洗澡,防止感染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  

27、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我国龋病的发生率相当高,尤其是婴幼儿的乳牙患龋率更为突出。口腔里平时就有许多能够导致龋病的细菌,口腔里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牙齿表面的沟窝和牙缝中的残留食物又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条件,并在牙齿的表面形成薄而柔软、不能被水冲掉或漱掉的“牙菌斑”,这种牙菌斑被去除以后,1~6个小时内又可以重新形成,所以,牙菌斑是引起龋病和其他牙周病的直接原因。  

预防龋病的主要方法是每天刷牙,早晚各一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吃东西后还要漱口,这样才有利于清除牙缝里的细菌和食物残渣。最好每隔半年或1年到口腔医院或医院的口腔科做1次口腔洁治(俗称洗牙)。  

牙刷要选用标准牙刷,并要保持清洁,每支牙刷使用的时间不要超过3个月。  

2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这些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体积微小的带菌飞沫,表面水分蒸发后就会形成微滴核,并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微滴核的颗粒小于4毫米时,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的肺泡,当健康人吸入带有病原体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感染上这类传染病。因此,每个人都要养成不要直接面对周围人咳嗽、大声说话和打喷嚏的习惯,在咳嗽和打喷嚏时要注意遮掩口鼻,并且不要随地吐痰。  

2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确指出,被动吸烟会造成死亡、疾病和功能丧失。我国人群中遭受被动吸烟的人数众多,家庭、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是产生被动吸烟的主要地方。  

卷烟点燃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这时产生的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醛、乙醇、甲烷、甲苯、氢化氰、铅、铝、锌、镁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还有苯并芘、氯乙烯、亚硝胺、多环芳烃、亚硝基甲苯、镉、镍、钋等60多种致癌物质。  

由于烟草烟雾中含有很多能够迅速刺激和伤害呼吸道黏膜的化合物,即便是短暂的被动吸烟,也会导致健康人呼吸道的损伤,会使哮喘患者发作更频繁、病情更严重;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伤害血管内膜,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也会损害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被动吸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即便是吸烟人数再少,房间面积再大,也不能依靠通风技术来控制二手烟雾的健康风险。吸烟区设立在同一建筑物内,烟草烟雾都会通过暖气、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而传送到整个建筑物的每个角落。因此,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都不能够消除二手烟雾对非吸烟者的危害。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  

预防被动吸烟及其危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吸烟者,请不要当着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面吸烟;每一个人都要对吸烟者说,请不要在我面前吸烟。  

30、少饮酒,不酗酒。  

我国居民饮酒的主要类型为白酒、啤酒、葡萄酒和其他含酒精饮料。研究表明葡萄酒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适量饮用对延缓衰老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但是,考虑到过量饮酒带来的副作用,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脏病的考虑开始饮酒或频繁饮酒。经常过量饮酒会给健康带来多方面的损害,会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急性酒精中毒会引起胰腺炎,长期过量饮酒与脂肪肝、肝静脉周围纤维化、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硬化之间密切相关,还可导致酒精依赖症、成瘾,增加消化道癌症和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喜欢饮酒的人,从保护健康的角度出发,应该自觉地限量饮酒,严禁酗酒。孕妇、儿童和青少年不应饮酒。  

酒的度数是指含酒饮料中的酒精含量,一般是指每100毫升酒中含纯酒精的毫升数。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克 ,成年女性不超过 15克 。饮酒时最好选用低度酒,不空腹饮酒,不劝酒,饮酒时不同时饮用碳酸饮料,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应戒酒。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许多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通过作用于大脑等中枢神经器官而起到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或使用不当,不仅会使人逐渐产生对药物的耐药性,还会使人产生对药物的依赖,导致药瘾。  

药瘾会损害健康,严重时会改变人的心境、情绪、意识和行为,引起人格改变和各种精神障碍,甚至出现急性中毒乃至死亡。所以,服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具有成瘾性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服用,更不能滥用,症状好转后应逐步减量。服用催眠药,应采用最小剂量,失眠症状改善后应停止服用,一般情况下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最好不要超过4个月。当发现自己对某一种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时,应及时请教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服用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为避免滥用成瘾药,对健康造成危害,我国规定成瘾性药物必须凭医生的处方购买。  

32、拒绝毒品。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可以分为天然毒品(如鸦片)、半合成毒品(如海洛因)和合成毒品(如冰毒)。天然毒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半合成毒品是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的,合成毒品则完全是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的。从毒品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来看,又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  

毒品进入人体后所致的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它会使吸毒者产生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并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甚至为此而丧失人性。  

静脉注射毒品很容易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化脓性感染等多种感染性合并症,还会造成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损害。  

吸食毒品是一种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健康,还会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不少吸毒者都是由于最初的好奇而染上了毒瘾,因此,对待毒品必须认清毒品的危害,坚决拒绝毒品,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去尝试毒品。  

33、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粪便不经处理直接用于施肥或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排入河道还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导致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严重威胁饮水安全。因此,建造和使用卫生厕所,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有门,贮粪池密闭有盖、无渗漏,厕内有便器,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厕所。经常选用的卫生厕所的类型有:三格式化粪池式厕所、沼气池式厕所、双瓮池式厕所、粪尿分集式生态厕所、双坑交替式厕所等。  

推广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可以防止蚊蝇孳生,减少肠道传染病与某些寄生虫病传播流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4、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生活饮用水遭受致病微生物或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可以引起肠道传染病传播或急慢性化学污染物中毒;受地质因素影响,某些地区的地下水(井水)中氟或砷含量过高,人们长期喝这样的水会引起氟中毒或砷中毒。保护健康,要注意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  

在一般情况下,城市供应的合格的自来水或经过专业机构检验合格的深井水、泉水都是安全卫生的饮水。河水、湖水、池塘水、溪水等地表水即使看起来很清澈,也可能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卵,甚至还有可能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因此必须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才能饮用。  

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必须管理好饮用水源,设立水源保护标志牌,防止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排入江河、水库或直接渗入地下;以江河水、水库水等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水源时,取水点周围100米水域范围内,严禁捕捞,禁止停靠船只,禁止游泳、洗澡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不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不能堆放垃圾、废渣、有毒有害物质,不能设置用来装卸粪便、垃圾、有毒有害物质的码头。  

地面水和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一般来讲,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喝纯净水、蒸馏水或矿化水。桶装水也可能会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单位、家庭使用饮水机也必须定期清洗,并要养成喝开水不喝生水的良好卫生习惯。  

35、经常开窗通风。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适当晒太阳可以预防小儿佝偻病,维护儿童和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预防成年人缺钙,减少骨质疏松。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甲肝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让阳光经常照进屋内,可以保持室内干燥,减少细菌、霉菌的繁殖机会。  

经常开窗通风是促进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养成勤开窗的良好习惯,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应做到每天早、中、晚至少各开一次窗,每次15~20分钟。要特别注意厨房以及装有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以及燃煤炉具等房间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如安装排风扇、抽排油烟机等,防止一氧化碳、油烟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的毒害作用。  

为防止空气污染,还应做到不在室内抽烟。  

3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我国以谷类为主的传统膳食有利于健康,它既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不是谷类食物(如米饭、面制品、马铃薯等)本身,而是能量过剩。因此,应当保持我国居民这种健康的膳食模式,而不要盲目追求西方的膳食模式。就一般成年人而言,每人每天应食用250~400克谷类食物。  

素菜水分多,能量低,含有大量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碳水化合物,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钙、磷、钾、铁的良好来源。选择素菜应尽可能地选择新鲜和应季素菜、每天尽可能食用多种素菜、食用深颜色的素菜应不少于素菜食用总量的一半、注意增加白菜、萝卜、油菜、芥蓝等十字花科素菜和菠菜、菌藻类食物的摄入。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  

水果在营养价值和健康效应方面与素菜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素菜种类远远多于水果,而且多数素菜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质含量高于水果,所以水果不能代替素菜。在膳食中水果可以补充素菜摄入的不足,我国成年人每人每天应吃水果200~400克。  

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素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肠道正常功能,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37、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奶类食品主要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B2,且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经常饮奶可以增加钙的摄入量,促进骨量增长和肠道乳酸菌的生长,对骨和牙齿的生长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奶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中老年人经常饮奶可以减少骨质丢失,有利于骨健康。大力提倡饮奶是改善我国居民钙摄入量不足的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也可选用其他相当量的奶制品。中老年人应食用低脂或脱脂奶及其制品,对于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植物化学物质,营养丰富,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尤其对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类很好的食物。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 50克 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40克大豆相当于200克豆腐、100克豆腐干、30克腐竹、700克豆腐脑、800克豆浆)。  

38、膳食要清淡少盐。  

膳食要清淡少盐是指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  

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食盐的摄入量减少后,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食盐量增加时,血压就会升高,50岁以上的人、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人以及超重和肥胖者更为敏感。高盐饮食还可以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变成昼高夜也高,这时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就大大增加。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 6克 (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养成吃清淡少盐膳食的习惯。  

烹调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植物油一般含脂肪99%以上,不含胆固醇,动物油含脂肪90%左右,还含有胆固醇。烹调油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体所需脂肪的重要来源,也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主要来源。但是,脂肪摄入量过多会增加患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克,并注意选用多种植物油,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多选用植物油,少用或不用动物油;使用控油壶;少用油煎、油炸的烹调方法;多采用炖、焖、蒸、拌等方法。  

39、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体重过低反映营养不良,在儿童少年时期会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成年人体重过低可以出现劳动能力下降、骨量丢失和骨折、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贫血、抑郁症等多方面病理表现,女性还可以出现月经不调和闭经。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肥胖者还容易患骨关节病、脂肪肝、胆石症、痛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  

保持进食量和运动量的平衡,使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既能满足机体需要,又不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做到食不过量,吃动平衡,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重。  

成年人体重是否正常可用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来判断。我国成年人健康体重的BMI范围在18.5~23.9千克/米2之间,BMI在24~27.9千克/米2为超重,大于28千克/米2为肥胖。BMI的计算公式为:BMI= 体重(千克)/身高(米)2。儿童少年健康体重的判断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需要考虑他们在生长发育期间身高和体重变化的特点。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人的一生难免生病,生病后只有及时就诊,才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很多严重疾病的初期症状都很相似,比如感冒有发热症状,流脑等一些急性传染病也有发热症状,某些癌症的早期也可能有发热症状,这些症状一旦被忽视,就有可能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明确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在对疾病进行治疗之前,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诊所,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进行诊断、治疗。在治疗、康复过程中,还必须遵从医嘱,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用药,千万不要乱求医、乱用药,盲目求医,盲目用药的结果,往往是钱花了,“药”吃了,病情却加重了,甚至还会导致人财两空。  

一个完整的疾病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膳食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对于某些疾病来说,药物治疗还有可能居次要地位。  

41、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曾一度被误称为抗菌素。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乃至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抗生素主要用以治疗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  

滥用抗生素是指不对症使用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用不必要使用的抗生素、超时或超量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不足量或不足疗程等。滥用抗生素的危险最主要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导致抗生素失效,长此下去,很多感染性疾病将无药可治。此外,滥用抗生素还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造成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等,严重时还可能威胁生命。抗生素是处方药,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做到:治疗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等)不使用抗生素;能用窄谱抗生素的不用广谱抗生素;能用口服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打针;能用肌肉注射治疗的就不要用静脉滴注;能用一种抗生素治疗的就不要用两种;能用普通抗生素治疗的就不要用高级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对疾病进行治疗时,不要擅自加大剂量,也不能擅自减少剂量或停止使用;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过敏反应。  

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饭菜要烧熟煮透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中可能含有未被杀死的细菌、病毒、毒素、寄生虫等,吃了这类食物,很可能会引起肠道传染病或者出现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等。剩饭剩菜或者其它熟食在冰箱里存放隔夜,或者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其中的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应当重新彻底加热后再吃,否则也会引发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剩饭剩菜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尽量把时间缩短在5~6小时之内。碗筷、案板、菜刀等厨房用具经常暴露在外容易遭受污染,需要定期煮沸消毒灭菌。  

蔬菜、水果的表面可能沾染致病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卵,以及残留的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不但有可能感染致病菌、寄生虫病,而且还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因此,生吃蔬菜、水果前,一定要用干净的水洗干净。  

浸泡水洗法和去皮法是清除蔬菜、水果上残留农药、污染物的基本方法。浸泡水洗法就是先将蔬菜水果表面的污物用清水冲洗掉,然后再用清水浸泡,浸泡时,水面要盖过果蔬,浸泡时间不少于10分钟。去皮法是消除瓜果蔬菜残留农药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可用于苹果、梨、猕猴桃、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西葫芦、萝卜等。  

43、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生食品是指制作食品的原料,包括鱼、肉、蛋、禽、菜、粮等。一般情况下,生食品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细菌、寄生虫卵等;熟肉、火腿肠、素什锦、烧鸡等经过加工制作后能够供人直接食用的食品统称为熟食品,一般情况下,这类食品应该不含有细菌和寄生虫卵。但是,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把生、熟食品分开,生食品上的细菌、寄生虫卵就有可能污染熟食品并在熟食品上大量繁殖,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分开加工,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  

44、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肉、鱼、禽、蛋,以及粮食谷类、蔬菜、水果、油脂等食物在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和自身条件的相互影响下会发生腐败、霉变、溃烂、酸败等变质现象。这些腐败变质的食物不仅营养价值显著降低,带有令人难以接受的气味,还可引起食物中毒,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吃变质的食品。  

选购和保存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保质期,辨认食品特有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保证所购食品的新鲜。不要选购或食用没有确切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食品。  

食品应当保存在阴凉、通风、干燥,能防潮、防霉、防鼠、防虫的地方;不要在柏油路面上晒粮食,不要用农药包装箱、化肥袋存放粮食、水果、蔬菜,以免引起中毒;在冰箱内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熟食品放在冰箱里还要加盖储存;食用油应放在干净的玻璃瓶里,不能长期存放在塑料容器内。  

45、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  

妇女怀孕是一个生理过程,但是一些风险因素会影响母子健康和安全,所以妇女在怀孕期间一定要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孕期保健,获得健康教育、咨询指导及孕期检查等系列保健服务。一般情况下,妇女在怀孕期间至少要进行5次产前检查,怀孕3个月内(孕早期)至少检查1次,检查孕妇是否有不适宜妊娠的疾病,以确定是否需要中止妊娠;怀孕3~7个月内(孕中期)至少检查1次,主要检测孕妇有没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异常情况,筛查胎儿是否存在畸形;怀孕7个月及以后(孕晚期)检查3次,其中1次在第36周进行,主要检查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和母亲的健康状况。  

孕妇不要吸烟、喝酒、染发,避免接触农药,生病吃药要遵从医生指导,以免胎儿发育畸形或异常;患有急性传染病、中度高血压、肾脏疾病、严重心脏病、甲状腺疾病以及患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心脏、肾脏功能损害或合并末梢血管、神经病变的妇女不宜怀孕,否则会威胁母子生命安全。  

分娩过程有很多潜在风险因素,所以,孕妇要到有助产技术服务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  

46、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  

母乳所含脂肪、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温度适宜、无菌、喂养方便、容易消化吸收,而且母乳中的乳糖含量比牛奶多,所含盐类的浓度也不像牛奶那么高,这样,不仅可以使新生儿肠道呈现酸性环境,不利于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在新生儿肠道内繁殖,也不至于加重新生儿肾脏的负担,所以,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食品,新生儿的饮食以母乳为首选。哺乳时母子间的接触和联系,也是母子间情感发展和新生儿智力发展的基础。  

母亲分泌的初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以及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和多种抗菌成分,可以预防新生儿感染、促使胎粪及早排除、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千万不要因为母亲初乳量少而轻易放弃。  

孩子出生后半小时就要让他吸吮母亲的奶头,1小时内就应开始母乳喂养,并与孩子24小时相伴,“按需”喂奶,不是“按时”喂奶。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6个月后,母乳已不能满足婴儿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此时应在继续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开始适时、适量添加辅助食品(辅食)。添加辅食应按照及时、足够、安全、适当的原则,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细到粗,并由泥糊状过渡到固体食物。  

母乳喂养应坚持到2岁或2岁以上。  

47、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后天环境因素,最主要是用眼不当或不卫生。预防近视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读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胸部离桌子1拳;连续读写或者看电视、使用电脑一小时要休息片刻,休息时尽可能向远处眺望;不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环境中看书,不躺在床上看书,不边走路边看书,不在行进的车厢里看书。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  

已经近视或有其他屈光缺陷者,应该坚持佩带屈光度准确的眼镜。一般在配戴眼镜以后,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1~2年内验一次光,若视力继续减退,就应另配度数合适的眼镜。  

48、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  

劳动者应当了解自己工作岗位存在的化学、物理、生物或其它有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同时还应了解为控制这些因素对人体产生危害而装置的通风、排毒、除尘、屏蔽、隔离等基本设施。  

劳动者有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获得职业病健康检查、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和劳动保护的权利,以及协助用人单位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义务。  

劳动者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手段,养成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规和生产操作规程的习惯,学习并掌握防护帽、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口(面)罩、防护耳罩(塞)、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确保防护效果。要时刻不忘预防安全事故,积极消除安全隐患,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紧急救护知识。  

劳动者应当学会正确行使自己的劳动保护权利,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操作;险情特别严重时,有权停止作业,采取紧急防范措施并撤离危险地带;对漠视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领导者,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49. 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我国规定,免费为儿童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每个家长都应该保证孩子一出生就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  

从2008年5月1日起,江苏省免疫规划疫苗由8种扩大为11种。即,在现行全省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白百破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麻疹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8种疫苗的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并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麻腮风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3种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  

除此以外,国家还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接种。  

儿童患病,如感冒、发热,或者有急性、慢性传染病,心脏、肝脏、肾脏有严重疾病以及有特定过敏史者,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50.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安全套又称为避孕套、保险套。  

大部分性病、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在性接触中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可以起到避孕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艾滋病、乙肝以及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大多数性传播疾病的危险,也可以预防其他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传染病。  

安全套是一次性用品,不要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打结后丢弃。  

51、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许多动物的传染病、寄生虫病都可以传染给人类,如鼠疫、狂犬病、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这类疾病通称为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预防动物把疾病传播给人,要做到:尽量不与病畜、病禽等患病的动物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加工、不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禽畜;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猪、牛、羊、鸡、鸭、兔及其他肉类食品;不吃生的或者未煮熟煮透的淡水鱼、虾、螺、蟹、蛙等水生动物;不乱捕滥食野生动物;接触禽、畜后要洗手;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部门报告;要按照畜牧部门的要求对病死禽畜进行深埋处理。  

国家为预防人畜共患病传播和流行专门作出规定:不得生产或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对病死畜禽一律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而应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污染场地进行彻底消毒,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控制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52、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也是迄今为止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短的几天,长的半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潜伏期长短与咬伤部位、严重性、病毒量、被咬伤者的年龄及其免疫状况有关,如果被动物咬伤后没有马上出现不适,切不可以为没有感染狂犬病病毒而放松警惕,而应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的症状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多为狂躁型。发病过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有头痛、恶心、倦怠等症状;兴奋期会出现恐水症,怕风、怕声响、怕水声,出现极度恐怖的表情;麻痹期出现迟缓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我国绝大多数狂犬病病例是被患有狂犬病的病犬咬伤或抓伤而感染的,此外,家猫、狼、狐狸、蝙蝠也能传播狂犬病。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含有狂犬病病毒,咬伤或抓伤人以后,病毒就从伤口进入人体。黏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膜被病兽唾液沾染、肛门黏膜被狗舔,都可引起发病。在农村,特别注意不要让狗来舔小孩的屁股。人的皮肤上的伤口,哪怕是肉眼看不见的小伤口,接触到狗、猫等的唾液以及被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污染了的木头、石头、树枝等,也有被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外表上看似“正常”的狗或猫,也会传播狂犬病。  

人一旦被犬、猫抓伤、咬伤(或破损伤口被舔),要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及时彻底地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2%~3%的碘酒或75%的酒精消毒。经过冲洗或消毒后的伤口,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应包扎,要尽快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伤口作进一步处理,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严重咬伤者还要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抗生素或精致破伤风抗毒素。  

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时间越早越好,而且一定要按照接种程序按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是:一般咬伤者于0(咬伤当天)、3、7、14、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儿童用量相同)。记不清上次打疫苗时间者和再次被咬伤者,应重新进行全程免疫。  

为控制狂犬病传播,养狗者要为狗接种兽用疫苗,防止狗发生狂犬病继而传播给人。  

53、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  

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省份。  

血吸虫病患者和患畜是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源。患者或患畜的粪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在河边洗刷马桶,厕所和粪缸建在河边,粪便污染河(湖)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作肥料施用,家畜散养或在湖滩放牧等都可能造成水源污染。  

人和牛、羊、猪、马等家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简称“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感染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防治血吸虫病主要有以下6项措施:  

一是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教育疫区居民不要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或进行其他活动,尽量避免接触疫水。  

二是查治传染源。帮助疫区居民自觉接受血吸虫病检查、治疗,同时还要查治被感染了血吸虫病的牛、羊、猪、马等家畜。  

三是对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处理,防止血吸虫虫卵污染环境。特别是要加强水上粪便管理,教育并帮助疫区居民,不要随地大小便,要建造和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  

四是查灭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生活史内的中间宿主,是导致血吸虫病流行的必要条件,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疫区群众更要积极配合,参与查螺、报告螺情和灭螺工作。  

五是安全用水。疫区要保证饮用水安全,提倡使用自来水;应急使用地表水时应煮沸或用漂白粉、氯硝柳胺等杀灭水中的血吸虫尾蚴。  

六是加强个人防护。因生产、生活和防汛等活动难以避免接触疫水时,要使用防护涂肤剂,做好个人防护,并在接触疫水后1个月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接受检查或服用吡喹酮进行预防性治疗。  

54、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  

碘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碘缺乏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等许多疾病,甚至会引起无法恢复的智力障碍。怀孕妇女膳食中缺碘还可能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等。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缺碘,尤其是丘陵山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自然环境中的碘水平更低,碘缺乏病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导致人体碘摄入量不足引起的。  

治疗碘缺乏最基本的方法,主要是改变或调整缺碘地区人们的饮食,如经常吃些海带、海鱼、紫菜等含碘量高的海产品;其次是改造饮用和灌溉用水,将含碘合格的水引来取代含碘不足的水,还有就是在某些日常食品中添加碘,如将碘添加到食用盐中,这些方法都可以使缺碘的人能够经常不断地补充到足够的碘来预防碘缺乏病。  

碘盐就是添加了适量碘酸钾的食盐。坚持食用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病。碘盐不宜在日光下暴晒,最好保存在有颜色的瓶子里(如棕色瓶子)。  

55、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是为预防疾病和改善身体功能而进行的预防保健性医学检查,也是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定期全面的健康体检,能及时发现人体健康的隐患,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及时排除产生疾病的风险因素,使人少受罪、多省钱。专家建议,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也是用于发现某些职业禁忌证或某些人群的传染病、遗传病,保证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措施。对从事或接触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性健康体检,上岗后的定期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处理和预防职业病。婚前健康检查可以发现配偶双方是否患有遗传病、传染病以及其他应暂缓或放弃婚姻的疾病,这是保证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减少和预防后代遗传性疾病发生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从事出入境、食品和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调离传染病患者,是控制、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此外,在招生、招工、招聘公务员、征兵时健康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健康体检获得的大量资料,对某地区、某群体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为制定卫生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56、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道路交通事故是5~25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二大死因,死亡、受伤和致残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  

道路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有资料表明,在道路交通碰撞事故中,系安全带可以降低40%~50%的伤害危险以及40%~60%的致命伤害危险,佩戴摩托车头盔可将头部伤害及其严重程度降低约70%,将死亡率降低39%。血液酒精含量每增加2%,发生危及生命的道路碰撞事故危险就增加100倍,酒后开车的驾驶员卷入致命车祸的风险比未受酒精影响的驾驶员高17倍。儿童防护装置可减少71%的婴儿死亡和54%的儿童死亡。事实证明,将平均车速降低1公里/小时,可以减少4%~5%的致命车祸。  

为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社会、对家庭负责,开车(或者乘车)时,一定要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系好安全带或戴好头盔,并做到不超速驾驶、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车。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也应遵守道路交通法规,过马路时走横道线,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57、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儿童溺水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家长和社会缺乏预防儿童溺水的意识,只要全社会都重视水域环境的安全管理,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儿童溺水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预防儿童少年溺水要做到:要把游泳技巧、游泳规则和自然水域游泳安全知识教会儿童少年;儿童少年游泳要有人带领或有组织地进行,不要在没有成人看管的情况下让他们单独下水;儿童少年在随成人乘船或捕鱼时应佩戴救生设备;当0~4岁儿童在浴缸、游泳池、水池、沟渠、粪坑以及其他开放式水域边时,家长或监护人应加强看管;洗浴后应及时清空浴池里的水,浴池放水开关要位于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  

家长或监护人以及青少年都要学会必要的急救技术,熟记急救中心的电话,一旦发生溺水便可采取应急措施,以挽救生命。现场急救方法如下:  

(1)当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溺水者口腔、鼻腔中的泥沙、杂草和污物。  

(2)迅速进行控水处理。具体方法是:把溺水者摆在头低脚高的体位,救护者一腿跪在地上,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放在施救者的大腿上,使其头部下垂,然后再轻轻按压其腹背部,帮助溺水者排出口、鼻、气管、胃里的积水。  

(3)对呼吸已经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4)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拨叫120电话,以便能将溺水者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58、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家庭使用的卫生杀虫剂也属于农药的范畴。农药可经口、鼻、皮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使人中毒。  

为了预防农药中毒,农药要拧紧瓶盖,妥善保管在固定的、安全的地方,最好在外面加锁,严防少儿接触;农药不可与食品混放,不得对收获期的粮食、蔬菜、水果施用农药,以防农药污染。  

要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严格遵守使用农药的操作规程,严禁使用农药治疗皮肤病或清塘。  

喷洒农药时要特别要做好以下几点:在配制农药或使用农药拌种时要戴防护手套,并注意检查防护手套有没有破损;喷洒农药前要检查器械或工具有无泄漏情况,在喷洒过程中,如果药液滴落在衣服或皮肤上,要立即更换衣服,并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夏季喷洒农药最好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喷洒时要穿长袖衣裤、穿胶鞋、带口罩,喷洒完毕时要立即更换衣物,同时用肥皂水洗手、洗脸和换下来的衣物;喷洒农药时要逆着风向后退作业,不能多人交叉站位近距离喷药;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不能抽烟;喷洒作业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要在施药不久后就进行田间劳动;老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均不宜参加施药作业。同时要教育小孩不要玩耍盛过农药的容器。  

农药中毒后,如果患者清醒,要立即进行催吐;经皮肤中毒者要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污染处的皮肤,但是农药溅到眼睛时,只能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不要用肥皂水冲洗;经呼吸道中毒者,要尽快将中毒者从污染的环境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以脱离引起中毒的环境。经以上处理后要将中毒者尽快送医院救治。  

5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冬春季节使用煤炉、煤气炉或液化气炉取暖时,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或气体泄漏,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并蓄积在室内,很容易造成人员中毒。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是在煤、木炭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的一种闻不出、看不见,不容易被人觉察得到的气体。人体一旦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就会引起组织缺氧,如果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导致死亡。  

预防煤气中毒要做到:尽量避免在室内使用炭火盆取暖,使用炉灶时要注意通风,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要安装风斗和烟筒,出风口不能朝向风口,定期清理烟筒,保持通畅;经常查看煤气、液化气管道、阀门,如有泄漏应及时请专业人员维修;在煤气、液化气灶上烧水、做饭时,要注意看管,防止水溢火灭导致煤气泄漏。如发生煤气、液化气泄漏,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通。  

烧炭取暖和使用燃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灶具要与气源相匹配;  

(2)使用燃气时,应注意通风换气,不使用时必须关闭燃气用具开关;  

(3)经常检查燃气用具的开关与软管接口连接处是否漏气,一旦发生漏气要迅速关闭燃气用具的开关并开窗通风,同时请专业人员维修。千万不要用点火的方式检查是否漏气,以免发生煤气爆炸。  

(4)使用电子开关点火时,在听到点火声音后要检查是否已经将火点着,防止火未点着造成漏气事故。  

(5)不要在安装有燃气设施的房间睡觉,以防燃气泄漏、缺氧引起中毒。  

(6)应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严禁安装在浴室里。  

如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当立即把中毒者移到室外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顺畅。中毒较重者应立即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抢救。  

   

第三章  基本技能  

   

60、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我国各地的急救电话号码统一规定为“120”,遇有危重伤病人员需要紧急救助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拨打“120”求救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电话接通后,要简明扼要地报告伤病人员的病情、人数、所在地址以及伤病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以及报告人的电话号码与姓名,与伤病人员无关的事情尽量不要说,以免延误时间。  

陪护患者去医院的人,要尽量把伤病人员过去的病情资料(如病历、心电图等)、身份证携带齐全,并配合医务人员随时注意观察伤病人员的情况。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明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制造者名称、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或保存期、执行标准等内容,如果食品的保质期或保存期与贮藏条件有关,还必须标明食品的贮藏方法。在国内销售的食品都必须有中文标识。  

检查食品标签要注意以下六大要素:(1)注意食品袋上的条形码;(2)注意食品的“名称”与其“配料”是否相符合;(3)注意生产食品的企业;(4)注意净含量,饮料标签还要包括固形物的含量;(5)注意食品包装上注明的生产日期、保质期。(6)注意该食品的热量和营养素。  

药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禁忌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非处方药标签印有红色或绿色“OTC”字样,可以按照说明书使用。  

化妆品标签上应当注明产品名称、厂名、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小包装或者说明书上应当注明生产日期和有效使用期限。特殊用途的化妆品,还应注明批准文号。进口化妆品必须有中文标签。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者说明书上不得注有适应症,不得宣传疗效,不得使用医疗术语。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不得有明示或者暗示治疗作用以及夸大功能作用的文字,不得宣传疗效作用。必须标明主要原(辅)料,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规格,保质期,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卫生许可证文号,保健食品标志等。  

62、会测量腋下体温。  

正常的体温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数值。在下午、吃饭后、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时以及儿童哭闹后、育龄妇女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都会上升,洗冷水浴后以及身体瘦弱的老人体温都会降低。  

体温升高或降低超出了正常范围都是病态。  

测量体温可以用体温计。玻璃体温计是最常用的体温计。  

测量体温常用的三个部位是:腋下(腋温)、舌下(口温)和直肠(肛温)。使用最多的是测量腋温。  

腋下体温测量方法:先将体温计度数甩到 35℃ 以下,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腋窝的深部,嘱咐受测者屈臂过胸,将体温计夹紧,10分钟后取出读数。  

正常的腋温为36~37℃。  

63. 会测量脉搏。  

脉搏是指心动周期里血管内压力和血管容积变化引起的动脉搏动。正常情况下,脉搏数(脉率)与心脏搏动的次数(心率)一致,脉搏的节律(脉律)和心脏搏动的节律(心律)一致。病理状态下,脉率、脉律与心率、心律可以不一致。  

脉搏测量方法:首先要准备一只有秒计的表;检查桡动脉时,受测者可以坐着或躺着,手掌面朝上放,腕部伸直;检查者将自己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并拢,把指腹(俗称指肚)平放在被测者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这时检查者的手指能够感觉得到被测者的动脉在搏动。然后数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或者数半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乘以2。  

酒后、刚喝过热水以及情绪激动时,测量脉搏的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后应休息20分钟后再测量。  

64、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关键。危险标识的基本形式是黑色等边三角形,顶角向上。标识的背景颜色为黄色,中间图形为黑色。危险标识是用来表达特定的危险信息的,只起提醒和警告的作用,它本身不能消除任何危险,也不能取代预防事故的相应设施。  

                                       



图形下  

   

   

高压       易燃         易爆       剧毒       放射      生物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启用的新的放射性物质危险警告标识:       


65、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  

电击伤俗称触电。雷击是电击伤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电源直接接触身体表面引起的电击伤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用电常识、违反安全用电操作规程。雷雨天在高压电杆或大树下避雨,在山坡上行走,也可能发生雷击事件。  

发现有人触电,救助者要立即拔去电源插座、关闭电源开关或拉开电源闸刀,切断电流,如果触电者与折断的电线相连,而附近又无开关时,可以用干燥的木棒、竹竿、塑料棒、扫帚把、椅子等不导电的物体将电线挑开。救助者千万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的身体,防止救助者自己也发生触电。  

触电者触电后,附近又找不到救援人员时,触电者自己应当镇定地进行自救,可以一边呼救,一边奋力跳起,使流经身体的电流断开,并抓住电线的绝缘处用力拉出,摆脱电源。如果引起触电的电器是固定在墙上,可以用脚猛力蹬踢墙体,同时身体后仰,借助自身的重量和外力摆脱电源。  

66、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者用火、用电、用液化石油气不慎,以及玩火、吸烟都有可能造成人为火灾。地震、火山爆发、雷击、物体自燃还会引起自然火灾。  

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静。火灾初起时,燃烧面积还不大,产生热量不多,这时可用沙土、浸湿的毛巾、棉被、麻袋去覆盖着火点。如果火势较大无力灭火或可能蔓延时,应当不顾及财产,用潮湿的毛巾或者衣襟等包住头部、捂住口鼻,隔离有毒烟雾,有秩序地匍匐撤离火灾现场,迅速逃生。千万不要趴在床下、桌下或钻到壁橱里,更不能为抢救家中的贵重物品而冒险返回正在燃烧的房间。楼房发生火灾时,千万不要乘坐电梯,而应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制成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后,从窗台或阳台沿绳滑到下面的楼层或地面逃生,或设法采取其它可以逃生的方法。实在无路可逃时,就坚守房门,用衣物封堵住门窗,同时向门窗以及室内一切可燃物不断泼水,并设法通知、等待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突遇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到宾馆、旅店、影剧院、歌舞厅、商场等陌生场所时,首先要观察其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的位置,了解紧急逃生的路线,万一发生险情可以从容脱险。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  

(1)禁止标志:  

                      

(2)警告标志:  

          

(3)疏散标志:  

          

(4)提示标志: